
美国直接遏制中国的策略似乎撞上了南墙。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收效,促使华盛顿悄然调整了战术。与其正面硬刚这堵日益坚固的墙,不如改道迂回,将目光投向中国的战略周边。这是一场更具技术性、也可能更危险的棋局:如何利用中国的邻居,分散其精力,削弱其根基?
美国长期自视全球领导者,面对中国快速崛起的发展势头,心态经历着复杂变化。从最初试图通过贸易施压、技术设限等直接手段进行遏制,却发现效果并不如预期。中国经济在压力之下展现出相当的韧性,甚至在某些领域激发了更强的自主发展动力。
坊间曾流传所谓美方透露中方主动求和关税谈判的消息,后经中国外交部直接否认,场面一度有些微妙。
硬碰硬似乎难以撼动根基,成本高昂且收效甚微。于是,一种更为迂回的策略开始浮现:既然难以直接压制中国,不如转而扶持其周边国家,试图以此分散中国的战略资源,制造地缘竞争压力,甚至构建某种形式的经济与安全替代。
印度的庞大人口潜力、越南的迅猛发展势头,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美国的视野。
美国部分观点认为,中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作为“世界工厂”的角色——庞大的人口红利、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,使其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占据了核心位置。基于这种判断,一种策略便是尝试将“世界工厂”的桂冠转移,以此削弱中国经济的根基。
印度成为首选目标之一。其人口规模直追中国,年轻劳动力丰富,且自身亦有“印度制造”的雄心。美国媒体多年前便开始造势,宣称印度有望成为“下一个中国”。
近年来,美国在投资、技术转移、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印度不少倾斜,特别是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,双方关系显著升温,经贸合作加速。
部分原先在中国的产业链环节,如手机组装、电子零部件制造等,确实出现了向印度转移或备份的迹象。美国主导的某些经济框架,也在暗中鼓励供应链向印度等国多元化。不过,也有美国经济学者提醒印度,警惕成为地缘政治棋盘上的工具。
越南则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对象。尽管历史上有过不愉快的篇章,但在现实利益面前,过去的纠葛似乎不再是障碍。越南紧邻中国,地理位置优越,近年经济增长迅速,尤其在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方面表现活跃,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。中美贸易摩擦期间,越南就已承接了不少为规避关税而转移的订单。
美国也乐见其成,加大了对越投资和贸易,涉及纺织、电子组装等多个领域。去年越南对美出口额突破1400亿美元,占其GDP比重可观。近期美国高官频繁访问越南,强调加强数字经济、清洁能源等合作,关系持续升温。
然而,“世界工厂”真能轻易“搬家”吗?中国的成功,远非简单的劳动力或土地优势所能概括。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、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、庞大的国内市场、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,共同构筑了难以替代的综合优势。
印度在基础设施、工人技能、政策效率等方面仍有明显短板。越南则受限于国家体量和产业链深度,难以承接过于复杂的制造体系。美国的“移花接木”之计,更像是试图建立备份、分散风险,而非真正能够再造一个同等规模和深度的制造中心。
经济上的“釜底抽薪”之外,安全层面亦是美国布局的重点。印度和越南,均与中国接壤,且历史上存在一定的领土或海洋权益争议,这为外部力量提供了介入的抓手。
对印度,美国可谓投入巨大。从“战略伙伴”到“关键盟友”,定位不断提升。双方签署了多项关键军事合作协议,涵盖后勤共享、通讯兼容、地理空间情报合作等,实质性地提升了军事协同能力。美国向印度出售了包括P-8I反潜巡逻机、阿帕奇武装直升机、C-17运输机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。
美日印澳“四方安全对话”机制日益活跃,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,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已是公开的秘密。有观点认为,外部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印度在处理边界问题时的姿态。
对越南,美国也采取了积极接触的策略。解除了对越武器销售禁令,援助海岸警卫队巡逻船,协助提升其海上执法能力。美国航母访问越南港口,成为两国军事关系升温的标志性事件。美方还提供军事培训支持。
虽然美越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尚不及美印,但其发展速度和在南海问题上的潜在协同,足以引起关注。美国显然希望越南能在海洋问题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。
通过在经济和安全两个维度同时发力,美国试图在中国周边构建一个复杂的制衡网络,增加中国的战略成本,牵制其发展精力。
大国竞争的核心终究要落到科技实力上。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5G、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,已成为中美博弈的主战场。美国在竭力限制对华高科技输出与合作的同时,也在尝试将印度和越南纳入其科技战略版图。
印度在软件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方面有传统优势,拥有大量工程师人才。许多美国科技巨头早已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。美国也表露出与印度在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的意愿,推动联合研究项目。
越南近年也展现出发展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雄心。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将部分生产线甚至研发活动转移至越南。美国与越南签署了数字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,意在电子商务、数据治理、网络安全等方面提供支持,提升其科技水平。
美国的意图或许包含两层:一是利用这些国家的人才和市场为自身科技发展服务。二是希望扶持它们在特定科技领域形成一定能力,未来可能对中国构成竞争或补充其供应链的多元化。
但这同样面临巨大挑战。高科技竞争非一日之功,需要深厚的科研基础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创新生态。印度和越南虽有潜力,但要在核心技术上形成对中国的实质性挑战,仍有漫长的路要走。
然而,美国的这番布局能否如愿,关键不仅在于其投入,更在于棋盘上“棋子”自身的意愿和选择。印度和越南,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立外交传统的国家,并非任由摆布的卒子。
印度长期奉行“战略自主”原则,追求独立的大国地位。它乐于利用美国的资源提升自身实力,并在某些议题上与中国展现竞争姿态,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完全依附于美国,牺牲自身在中、美、俄等多边关系中的回旋空间。印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。
越南同样务实。作为中国的近邻,两国经济联系极为紧密,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。虽然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分歧,越南也愿意借助外部力量平衡中国影响,抬高自身地位。但越南深知与中国彻底对立的风险,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在大国间维持微妙平衡,避免过度卷入冲突。
更重要的是,今天的中国已非昔日可比。巨大的经济体量、完整的工业体系、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和日益现代化的军事力量,构成了其应对外部压力的坚实基础。面对围堵和遏制,中国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发展韧性,使得任何试图通过扶持邻国来根本性动摇其发展大势的策略,都显得力不从心。
大国博弈的棋局复杂多变,并非一方可以完全主导。印度和越南的战略选择,以及中国自身的应对,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走向。这盘棋,显然还远未到终局。